>“机器可以坏,人心不能熄。”
>“我不是英雄,我只是不想让别人再受这份苦。”
他的眼眶热了。
“你们做得对。”他说,“科技若没了温度,再先进也只是冰冷的牢笼。”
中午吃饭时,几名年轻技术人员围过来,请他讲讲当初是怎么想到拍《萤火》的。
周舟笑了笑:“其实最开始,我只是想搞清楚一件事??为什么赵大发宁愿死也不肯说出‘赤瞳’的位置?那时候我以为他是怕泄密,后来才明白,他不是保守秘密,是在守护一种信念:有些事,比活着更重要。”
一个女工程师低头搅着泡面,忽然说:“我父亲就是因公殉职的通信兵。十年前雪崩,他们车队送设备进藏,整辆车滑下了悬崖。我一直怨他,为什么非要去那种地方?看了您的纪录片,我才懂……他不是非去不可,而是有人必须去。”
办公室陷入短暂的安静。
窗外,高原的云层低垂,阳光偶尔穿透缝隙洒下一道金光,仿佛天地也在倾听。
下午三点十七分准时到来。
整个控制室的屏幕齐齐闪动,随即响起那个熟悉的声音:
>“今日一切正常,祖国安然无恙。”
所有人停下工作,抬头注视。
那一刻,没有掌声,没有欢呼,只有肃穆的凝望。
周舟站在人群最后,望着前方一张张年轻的面孔。他们中有海归精英,有山村走出的孩子,有退伍军人转行的技术员。背景各异,却因同一个使命聚在一起。
他突然想起黄阿妹信里那句:“如果你只是路过,请替我们看看这个世界变好了没有。”
现在,他可以回答了??
世界变好了,但也还没好透。
网络自由却充斥谎言,信息爆炸反而让人迷失方向,便捷生活背后是日益加剧的技术依赖。而真正的安全,依然系于那些默默无闻的人身上。
离开前,林铮递给他一枚U盘:“这是我们整理的‘赤瞳-X’运行日志合集,包含所有自动生成的维护记录和异常报告。我想,也许能给您新剧本提供些素材。”
周舟接过,点点头。
返程飞机上,他插上U盘,打开文件夹。除了数据报表,他还发现一段未标注来源的视频。点击播放后,画面出现一间昏暗房间,墙上挂着老式地图,桌上摆着一台正在运转的服务器。
镜头晃动几下,一名年轻男子入画,面容清瘦,眼神坚毅。
>“我是‘赤瞳-X’第零号测试员陈远,编号YH-001。今天是系统上线第七天,一切运行平稳。但我必须记录一件事:昨晚凌晨,系统突然自主重启了一次,没有任何故障提示。重启完成后,后台日志显示,它曾向七个废弃中继站发送过试探性信号。”
>
>“这些站点,早在二十年前就被废弃了。”
>
>“更奇怪的是,其中一个站点??也就是当年黄阿妹所在的节点三??竟然回传了微弱响应。持续时间仅0。8秒,信号强度不足标准值的千分之一,但……确实是活的。”
>
>“我知道这听起来像幻觉。可作为一名程序员,我清楚地知道:机器不会做梦,除非它被某种意志驱动。”
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