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指着窗外正在搬运物资的志愿者们说:“领导力不是站在前面发号施令,而是让更多人愿意主动走上前来。”
寒冬渐深,源舍却愈发热闹。每周六的“开放日”已成为惯例,城里人驱车前来体验农耕、参与手工、聆听故事。有人捐出闲置家具改造休息区,有人义务教授书法课,还有位老中医自愿每周坐诊半天。
最令人意外的是,曾因债务纠纷与周志远对簿公堂的郑老板,竟也悄悄送来五十箱保温杯,留言条上只有一句:“给孩子喝水用的,别退。”
林慧拿着纸条愣了很久,最后把它夹进了《微光录》第二卷的初稿里。
春节临近,园区张灯结彩。孩子们用红纸剪出“回甘”字样贴在窗上,阿杰带领学员焊接了一组灯光雕塑,造型是双手托起一碗升腾热气的糖水。夜晚点亮时,整座山谷仿佛被温柔唤醒。
除夕夜再度来临,第二届“微光晚会”如期举行。今年多了许多新面孔:来自孟加拉国的志愿者带来了民族舞蹈,印尼社区的孩子通过视频合唱一首中文童谣,菲律宾教室里的小女孩捧着亲手绘制的感谢卡大声说:“我们种的第一批南姜发芽啦!”
节目进行到一半,周志远宣布一项特别环节:颁发首届“微光勋章”。获奖者不是名人富豪,而是三位普通人??
第一位是李文静,因为她坚持为每一位来访者记住名字和病情细节;
第二位是厨房阿姨吴婶,她三年如一日将剩余食材做成爱心餐送给周边孤寡老人;
第三位是已经考上大学的小宇同学??不,准确说是“小宇和他的录音机”,因为他用那台老旧设备收集了上百段园区日常声音,剪辑成专辑《源舍之声》,被国家声音档案馆永久收藏。
领奖时,小宇紧张得结巴起来,最后憋出一句:“我希望……这个世界……多一点真实的声音。”
全场静默一秒,随即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。
晚会结束后的深夜,周志远独自走进监控室。屏幕上跳动着全球各地的实时数据流:日内瓦论坛组委会确认主旨演讲安排;海南合作农场传来首批有机甘蔗收割捷报;AI语音系统新增粤语童声模块,使用者中出现了自闭症儿童群体。
他打开邮箱,回复了那封来自联合国的邀请函:
>尊敬的组委会:
>
>我很荣幸接受邀请。但我希望我的演讲不是一个人的独白,而是三百七十二个普通人的合声。请允许我带上《微光录》的原声唱片,让它代替我开口。
>
>主题不必更改??《当普通人决定不再沉默》。
>
>因为正是他们,教会了我什么叫重生。
发送完毕,他起身走出大楼。天空澄澈,星河浩瀚。微光馆依旧亮着灯,值班的是那个曾蜷缩在街头不敢抬头的小梅。她正小心翼翼地将一本崭新的留言簿放在桌上,封面写着:“未来之书”。
门外传来脚步声,一个背着书包的少年怯生生地探头:“请问……这里还收留人吗?”
小梅站起来,微笑道:“当然。只要你愿意留下自己的故事。”
少年眼中闪过一丝光亮,点点头,轻声说:“那……我可以试试吗?”
“可以。”她递上一支笔,“从写下你的名字开始。”
屋内暖光流淌,映照着墙上那句从未摘下的标语:
**“你不是没人要,你是还没被找到。”**
周志远站在不远处静静看着,没有上前。他知道,这一幕会重复无数次,也许永远不会停止。
手机震动,是母亲的新语音。他点开,听见她说:
“儿子,今年我不煮那碗多余的饭了。”
他心头微紧,正欲回复,母亲接着笑道:
“因为我知道,你早就把家建满了。”
他笑了,仰头望天,任夜风吹过脸颊。
远处,第一缕晨光正悄悄爬上山脊。
新的一天来了。
门,依然开着。
光,始终在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