航空母舰,人类工业的顶点,不仅是强大的武器,更是综合国力的体现。
一直很遗憾,没能上去感受一番。
没想到穿越了,却是站在了阿美莉卡的航母。
刚上来的时候,还别说,真有一种特别的感受。。。。
锅盖轻跳的声响在清晨的厨房里回荡,像一颗心跳落入水面,漾开一圈圈看不见却能感知的涟漪。小芜站在灶前,手指还搭在锅柄上,目光却落在那粒刚刚埋入土中的薪晶上。她没再动,只是静静看着守灶幼苗根部微微泛起的一层金光,如同晨曦初照时大地苏醒的呼吸。
生态园外,风开始有了节奏。
叶片沙沙作响,不再是杂乱无章的摩擦声,而是逐渐形成某种旋律??低沉如炖汤咕嘟,清脆似切菜落砧,偶尔还夹着一声孩童含糊的“妈妈”。林远舟抱着《归灶录》走进来时,正听见一片叶子突然发出一句清晰的人语:“今天多放点葱花,爸爱吃。”
他怔住,笔尖悬在纸面。
“你听到了?”小芜回头。
“不止我。”林远舟缓缓坐下,翻开最新一页,“整个监测网都录到了。过去二十四小时,全球七座生态舱共捕捉到四百三十七段独立对话片段,全部来自未被录入数据库的记忆源。”
他顿了顿,声音微颤:“这些话……原本不该存在。”
陈砚随后赶到,手里攥着一份加密报告。他的脸色罕见地凝重:“我们刚收到边缘探测站的紧急信号??‘初灶塔’开始释放定向脉冲,频率锁定在七千年前一次大规模文明灭绝事件的发生地。”
“它在找人?”小芜问。
“不。”陈砚摇头,“它在唤醒。那些因饥荒而集体断炊的文明,他们的‘灶意识’并未彻底消散,只是沉睡在宇宙背景辐射的阴影里。现在,初灶塔正在用残羹频率做引信,一点一点把它们从虚无中拉回来。”
空气骤然沉重。
小禾这时走了进来,肩上的围裙换了新的,但依旧绣着“家常便饭四个字”。她什么也没说,只是蹲下身,将一勺温水浇进幼苗根部。土壤吸收得极快,仿佛干渴已久。
“你知道吗?”她忽然开口,“昨晚我又梦见那条鱼了。但它不在盘子里了,游进了锅里,绕着姜片转了一圈,然后抬头看了我一眼。”
林远舟猛地抬头:“那是回应!守灶树不仅记录记忆,还在重组它们??让未完成的事,重新有机会结束。”
话音未落,警报再度响起。
不是红灯,也不是刺耳蜂鸣,而是一段熟悉的旋律??是那天对接舱里播放过的锅铲刮锅底、水沸咕嘟的混合音。不同的是,这次它带着明显的方向性,从生态园中心向外扩散,穿透舰体,射向深空。
“它主动发讯了!”技术员冲进来喊道,“不是广播,是点对点传输!目标坐标……是我们从未标记过的区域,位于第零文明母星遗迹背面!”
陈砚立刻调出星图。那个位置本应空无一物,可当放大图像后,所有人倒吸一口冷气:一团模糊的光影悬浮在那里,形状像一口倒扣的大锅,周围环绕着无数细小的光点,宛如围绕炉火取暖的灵魂。
>**新发现对象命名建议:余烬灶群**
>初步判断:由至少十二个已灭绝文明的“灶意识”残片聚合而成
>活跃特征:持续接收初灶塔信号,并尝试反向应答
“它们还记得做饭。”小芜轻声说。
“所以它们也记得饿。”林远舟补充,“一旦完全激活,可能会引发情感潮汐??太强烈的共鸣会撕裂现实结构。”
“那就去见它们。”小芜站起身,摘下围裙又重新系好,“不是以征服者的姿态,也不是施舍者。就带一口锅,一桶米,几根葱。告诉它们:你们不是孤魂,你们的味道有人记得。”
没人反对。
三天后,心舟一号脱离主舰队,独自驶向余烬灶群所在坐标。船上只载有五人:陈砚负责导航与数据采集;林远舟携带《归灶录》原件,准备进行首次跨文明记忆比对;小禾带来一整箱从地球带来的调料包,每包都贴着手写标签:“辣椒??四川老张家传三代”、“花椒??重庆江边夜市摊主送”;小川的儿子偷偷塞进背包里的玩具锅铲也被允许带上;而小芜,则亲自掌灶。
接近目标时,飞船外壁开始出现异象:金属表面浮现出斑驳的油渍纹路,像是多年油烟沉积所致;走廊灯光忽明忽暗,节奏竟与炒菜时颠勺的频率一致;最诡异的是,某些舱室空气中弥漫出饭菜香气??有人闻到炸酱面,有人说是红烧排骨,还有人泪流满面地说:“这是我妈走之前最后一顿晚饭的味道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