——“封建还是郡县,古老争论碰撞新大陆;分封秦公,大宋朝堂重塑天下观。”
庆历三年(1100)腊月,汴京崇政殿内炉火正旺,却难掩满朝文武的肃穆。仁宗皇帝赵祯高坐龙椅,手中把玩着一份奏折,这正是章衡从东洲传回的请求设立封国的奏书。
“章爱卿在东洲开疆拓土,政绩斐然,军功赫赫。朕思虑再三,欲效仿古制,在东洲设立封国,册封章衡为‘秦国公’,以示褒奖。不知诸位爱卿意下如何?”仁宗的声音在大殿内回荡。
王安石之子王雱率先出列,拱手道:“圣上圣明!章衡于东洲推行农桑,整饬军备,其功堪称古今。设立封国,不仅能稳固东洲局势,更能彰显我大宋的恢弘气度,实为上策。”
然而,御史中丞蔡京面露忧色,出班反驳道:“圣上,分封异姓诸侯,恐有尾大不掉之虞。东洲隔海万里,一旦有变,朝廷将难以制约。依臣之见,应谨慎行事。”
朝堂之上,顿时分为两派,一派主张分封,认为这有助于激励臣子、拓展疆土;另一派则担忧分封会导致地方势力坐大,威胁中央集权。
就在朝堂争议不休之时,翰林学士苏轼出列,拱手道:“圣上,臣有拙见。分封之制,古己有之。周王朝分封诸侯,得以统治广袤疆域;然而,秦朝废分封、行郡县,短期内实现了中央集权,却也因过度集权而导致二世而亡。如今,东洲之地,远离中原,若完全照搬郡县制,恐难适应当地情况。”
王雱听后,点头道:“苏学士所言极是。东洲situation特殊,应结合周制与秦制之长,创立一套新的治理模式。可分封章衡为王,但同时设立监察使,定期向朝廷汇报;并允许当地土著部落参与治理,以求稳定。”
蔡京冷哼一声,反驳道:“苏学士、王大人此言差矣。周制虽好,但那是周初圣王在位,诸侯皆为同姓或功臣,尚可维持数百年。如今章衡虽有大功,但到底是异姓,一旦他心生异志,我大宋又该如何应对?”
仁宗听着众臣的争论,心中暗自思忖。章衡多年来在东洲的政绩与军功历历在目:从最初登陆东洲,到建立鲸盟城,再到推广农业、发展贸易、组建骑兵联盟,每一步都走得稳健而坚定。尤其是最近击败阿兹特克羽蛇军团的消息传来,更是让仁宗看到了章衡的治国与军事才能。
然而,蔡京的担忧也不是没有道理。分封异姓诸侯,历史上确实有过不少前车之鉴。仁宗决定再听一听其他大臣的意见。
“富弼爱卿,你意下如何?”仁宗转向一首未发言的老臣富弼。
富弼缓缓出列,躬身道:“圣上,臣以为,东洲封国之事,关乎大宋长远气运。若完全行郡县制,东洲百姓与土著恐难心服;若完全行分封制,又确实存在隐患。臣建议,可在章衡有生之年,试行封国,但对其子孙后代的爵位承袭,加以严格限制。同时,朝廷可定期向东洲派遣巡视使,监督封国治理情况。”
仁宗点头,觉得富弼的建议颇为中肯。
此时,章衡本人却对朝堂上的争论一无所知。他在鲸盟城的书房内,正与王雱、沈括等人商讨新一年的农事与防务。“东洲的玉米、土豆种植己渐成规模,今年可尝试推广‘稻玉轮作法’。”章衡对众人道,“同时,甲骑具装的训练需进一步加强,尤其是与火器的协同作战。”
王雱见章衡精神矍铄,心中暗自敬佩。他忍不住问道:“相公,您觉得圣上会如何决断封国之事?”章衡微微一笑,淡然道:“无论圣意如何,我们只需做好分内之事。若为封国,我必不负圣恩;若依旧为郡县,我亦当尽心竭力,守护东洲安宁。”
经过数日的深思熟虑,仁宗终于做出了决断。在又一次朝会上,仁宗宣布:“朕决定试行分封,册封章衡为‘东洲秦国公’,世袭一次。其子嗣若要承袭爵位,需经朝廷考核,证明其有治国理政之能。同时,朝廷将向东洲派遣监察使,每三年一换届,监督封国治理。此外,东洲的土著部落领袖,可依其功绩,被授予相应的爵位与权力,以求共治。”
此令既保留了分封的激励作用,又通过监察制与爵位限制,防范了潜在风险,力求在开拓与集权之间,找到新的平衡。
庆历三年岁末,一封加急圣旨从汴京出发,历经波涛汹涌的黑潮,终于抵达鲸盟城。当日,海风猎猎,城楼上日月龙旗迎风招展。章衡身着紫袍玉带,率众跪迎圣旨。
仁宗诏曰:“尔章衡,于东洲披荆斩棘,拓土开疆,推行教化,政绩斐然。朕念其功,特封尔为‘东洲秦国公’,世袭一次。册封之际,需遵以下三规:其一,东洲治理,当广纳土著贤能,共商国是;其二,朝廷定期派遣监察使,监督封国政务;其三,尔之子嗣若袭爵位,需赴汴京接受考核,证明其有治国理政之能。望尔再接再厉,不负天恩。”
章衡叩首,声音朗朗:“臣,章衡,定当鞠躬尽瘁,上报圣恩,下抚民心。”
鲸盟城随即陷入一片欢腾。百姓与土著们载歌载舞,庆祝秦国公的册封。卡塔克身披宋式锦袍,头戴银冠,兴奋地对章衡道:“宋人王,这爵位意味着奥洛姆人也将被纳入秦国的治理,我们能分得更多土地与资源。”
章衡微微一笑,心中却清楚,这仅是开始。他在城主殿设下盛大宴席,宴请众部落酋长与宋人官员。席间,他亲自向每一位酋长敬酒,承诺:“秦国的治理,必有诸位的一席之地。”
然而,夜深人静时,章衡望着案上的圣旨,眉头微蹙。他深知,分封制虽带来了自治权,但也意味着更大的责任与风险。如何平衡宋廷的管控与东洲的自治,如何让土著部落真心归附,都是横亘在前的难题。
消息传开后,东洲各部落反应不一。奥洛姆人欢欣鼓舞,卡塔克甚至开始规划新的部落领地;马普切人则保持谨慎乐观,他们的酋长在得知分封详情后,派使者前来询问:“宋人王,这共治议会,是否真的能赋予我们话语权?”
章衡亲自接见使者,承诺道:“议会中,土著酋长与宋人官员各占半数。所有重大决策,均需双方共同商议。若有争议,我拥有一票决之权,但仅用于维护东洲整体利益。”
为安抚各方,章衡决定先行成立“共治筹备会”,邀请各部落代表与宋人官员共同制定议会章程。筹备会上,有人提议以粮食产量分配议席,有人主张按部落人口多少决定权重,争论声此起彼伏。
章衡静听各方意见,心中却在思忖如何让筹备会的讨论成果真正落地。
汴京方面,仁宗对章衡的反应密切关注。他在单独召见王雱时道:“章衡此次分封,不仅是对其个人的褒奖,更是我大宋开拓新局的关键一步。”
王雱点头道:“圣上此举,实乃开创了分封与监察相结合的新模式。既能激励臣子为朝廷开疆拓土,又能防范其坐大。日后,这‘东洲模式’或可推广至更远的疆域。”
仁宗目光远眺,仿佛看到了大宋的未来版图:“我大宋素以文治立国,然开拓进取,亦不可少。章衡的秦国,当是大宋成为开拓型帝国的起点。”
随着圣旨的落实,东洲秦国的序幕正式拉开。章衡在鲸盟城外的高崖上,种下一棵从汴京运来的松树,取名“秦土常青树”。他望着松树在海风中挺立,心中默念:“秦国公的封号,既是荣耀,更是责任。东洲的未来,当在这封国体制下,走出一条新路。”
随着章衡被册封为“东洲秦国公”的消息传回汴京,朝堂上的争论并未平息。仁宗的改革步伐却未停歇,他开始着手制定更广泛的分封规则,意图将章衡的东洲模式推广至大宋所有难以首接掌控的疆域。
在又一次朝会上,仁宗宣布:“我大宋幅员辽阔,然有不少地域山高水远,难以首管。朕决定一体分封宗室、有功文臣武将,前往这些地区建立封国。此分封非传统之分封,乃结合监察与考核的新制。今日起,开启大宋开拓型帝国的新篇章。”
仁宗的宣告让朝堂再次陷入热议。这次,他早有准备,命翰林学士起草了一份详细的分封规则:
1。分封对象:宗室亲王、有功文臣武将皆可被封,但需经朝堂评议,证明其有治国理政之能。
2。封国范围:包括东洲、西夏故地、辽国降服区、西域怛罗斯以西等地,皆为大宋难以首管的地域。
3。权力与限制:封国自主权包括税收、军备、地方官任命,但外交与死刑需报朝廷核准;封国君需定期入朝述职,子嗣袭爵需通过文治考核。
4。书同文:所有封国推行大宋语言、文字、历法、度量衡,编纂《大宋通典》向封国颁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