刚才那“交响大厅”里面的人!
僵笑的女孩子,发出赞颂的歌唱家、扭曲拉长的宾客。。。。。。他们的眼神空洞,却又充满了某种病态的虔诚。
甚至于范宁还看到了曾经与自己一道,在丰收艺术节上扬名的先锋派艺术家们的脸:罗伯特?福路德、克雷德?海索、古斯塔夫?克林姆特、所罗门?赫舍………………
这些“人”的新月之格,明明曾已经在范宁的眼皮子底下化为了“午之月”的一部分,而现在,就这样在教室里,与记忆中那些圣莱尼亚音院的同学们毗邻而坐!
给“他们”授课?
的确是个“悖论”。。。。。。范宁的神性感觉到了强烈的污染恐怖,一种自我预警。
台底下这些“人”的念头中传出了强烈地渴望,渴望范宁为他们分析一些作品!
如德彪西《牧神午后》《大海》、斯特拉文斯基《春之祭》、梅西安《二十圣?默想》等。
都是印象主义、无调性、序列主义,当然也有斯克里亚宾的“神智学”作品,或更现代更先锋的作品。
而且很多都是范宁曾经“再现”过的。
的确是个“悖论”。
如果当初的范宁完全不碰现代音乐,那么首先在这种有意推动的“调性瓦解计划”历史进程下,范宁打开局面的速度会变慢,而且,三重身份的创作没有在现代领域留下影响,那些“新兴团体”的排名会更到前面去,最后只会导
致“午之月”的养料更多更足。
范宁三重身份的“格”,在把浪漫主义晚期风格发挥到极致的同时,客观上,还把世人眼里的很多“现代艺术知名度”的认知顺位也给占了。
但这给现在埋下了隐患。
“午之月”这位见证之主的神名,与“新月”有点类似,尤其是从升起的过程或动态情景来看。
或者说,现今世界上这轮暗绿色月亮的本质,其实在某种程度上,就是这些光怪陆离的先锋派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“格”的集合体!尤以“新月”的贡献最大!
和声学、对位法这些传统音乐理论??即曾经的“不坠之火”和“无终赋格”主要掌握的“烛”之范畴????的确无法解释现代音乐,别说什么无调性了,印象主义都几乎无能为力。
只是当时落入阴谋中的神圣骄阳教会对此都不知情,还在自作聪明地联合博洛尼亚学派,推进什么“调性瓦解计划”!
他们不知道,在午的各个世代,先锋派艺术的秘密其实一直属于????“终末之秘”!
“如果我现在选择对这些现代作品进行解读,那么我解读的就是‘终末之秘,直接会被污染同化!………………”
“但我如果选择不予解读,那就是选择与现代流派彻底切割,否认那部分成就,变回单纯的后浪漫主义者,那样一来我相当于同时抛弃了三份‘格里面的某些重要成分,猝不及防的重创之下,恐怕还是难逃一劫!。。。。。。”
要么,要么2,两者在各个世代都不互通。
无解的悖论死局。
范宁的后背体感一瞬间确实泛起了一层白毛汗。
不光教室在变宽,人数在变多。
就连外面走廊上“慕名而来”的旁听者也同样越聚越多,越站越密,就和那月夜下方大地。。。。。。万千道跟随范宁夜行的鬼魅黑影一样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