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我自己牵头编!”
王雪对着电话斩钉截铁,指尖划过笔记本上“基层痛点记录”那页——上面记着“偏远村缺秤,用陶瓷勺估算剂量(1勺蒲公英≈3g)”“儿童怕针,用0。5寸短针浅刺”,这些都是省中医院专家未必了解的实际情况,只有写进教材,基层医生才敢用、能用。
刘主任沉默几秒,终是妥协:“我会协调省中医院派张专家帮你把关理论,但他脾气倔,之前总说‘实操脱离理论就是蛮干’,你多担待。”
挂了电话没半小时,办公室门就被推开。一个戴金丝眼镜的老人抱着厚厚的《中医儿科学》,重重放在桌上:“你就是王雪?听说你要编‘实操教材’?这是我整理的理论框架,儿童流感要先辨证‘风热犯肺’‘热毒壅肺’,再谈用药,不能上来就教认草药、扎穴位。”
正是张专家。王雪没急着反驳,而是从抽屉里拿出一沓纸——都是基层医生的反馈信,最上面一封是清和县李医生写的:“村里没秤,按您教的‘1勺蒲公英≈3g’,没出错过;孩子怕针,用短针浅刺,家长都愿意试。”
“张老师,您看。”王雪递过信,“清和县有12个村没药房,医生连‘辨证’的时间都没有,孩子烧到39℃,先按大椎穴退热,再用勺子抓草药煎药,才是最实际的。”
张专家扫了眼信纸,却还是摇头:“没有理论支撑,剂量差一点就可能出问题!我见过有人把‘风热’当‘风寒’,用蒲公英水治风寒感冒,越治越重!”
“那咱们就去基层看看,实操到底行不行。”王雪拿起背包,“杨村有个孩子今早低热,村民正用我教的方法处理,咱们现在去,1小时就能到。”
张专家愣了愣,终是拗不过她,抓起《中医儿科学》跟了出去。车子驶进杨村时,老吴正蹲在院子里煎药,旁边围着几个村民,一个3岁的小男孩靠在妈妈怀里,脸蛋通红。
“王医生,你可来了!小宝烧到37。9℃,我按你教的,用陶瓷勺抓了3g蒲公英,正煎着呢。”老吴看见王雪,立刻站起来,手里还攥着个豁口的陶瓷勺——正是王雪之前教他们用的“剂量工具”。
张专家皱着眉走过去,拿起勺子:“就用这个?连刻度都没有,怎么保证是3g?”
“您可以称称。”王雪从背包里掏出小秤,老吴把勺子里的蒲公英倒进去,指针刚好指向3g。“我们练了十几次,一勺就是3g,比秤还准!”老吴的语气里满是骄傲,旁边的村民也纷纷点头:“我们都练会了,不会错!”
说话间,药煎好了。王雪晾到温乎,用小勺子喂小宝喝,张专家在旁边盯着——小宝没哭闹,乖乖喝了半碗。半小时后,王雪拿出体温计,37。3℃,退了0。6℃。
“这只是暂时的,要是风寒感冒,过会儿还会烧起来。”张专家依旧嘴硬,却悄悄掏出笔记本,记下“陶瓷勺估算剂量”。
这时,小宝的妈妈突然说:“小宝昨天淋了雨,还流清鼻涕,是不是风寒啊?”
张专家眼睛一亮:“你看!是风寒感冒,蒲公英是寒凉药,越喝越重!”
王雪却笑着从背包里掏出苏叶:“我早备着了,风寒就加2g苏叶,煮3分钟,既能解表散寒,又不影响蒲公英的清热效果。”她把苏叶放进剩下的药汤里,煮好后喂小宝喝,又教小宝妈妈按风池穴(颈后枕骨下凹陷处):“按5分钟,清鼻涕就少了。”
又过了半小时,小宝的清鼻涕果然少了,体温也稳定在37。2℃。张专家看着体温计,又看了看围过来学按风池穴的村民,终于放下了架子:“你说得对,基层需要的是‘能落地的方法’,我之前太执着理论了。”
他翻开《中医儿科学》,在“儿童流感辨证”那页补充:“基层可简化辨证,发热伴咽痛用蒲公英,发热伴清鼻涕加苏叶,配合穴位按摩,快速缓解症状。”
接下来的半个月,张专家成了王雪的“理论搭档”。王雪负责写实操细节:在“草药识别”章节加了“盲测流程图”,标清“看锯齿、捏白汁、闻气味”三步;在“剂量换算”章节附了“陶瓷勺、搪瓷勺剂量对应表”,甚至画了不同勺子的示意图;在“穴位急救”章节,用彩色笔画出儿童穴位深浅——3岁以下用虚线,3-6岁用实线,一目了然。
张专家则补充理论支撑:在每个实操方法后面加“中医原理”,比如“大椎穴退热是因为它是诸阳之会,能调节阳气”;还加入“西医佐证”,比如“蒲公英含蒲公英甾醇,能抑制流感病毒复制”,让教材既有“地气”又有“底气”。
教材初稿完成那天,王雪刚想松口气,手机就响了——是清和县李医生打来的,语气带着急意:“王医生,之前那5个孩子有2个复阳了,体温38。1℃,还说肚子不舒服,我们按教材初稿的方法加了黄芪,却没效果,怎么办?”
王雪心里一紧,立刻翻开教材初稿——“儿童复阳加黄芪3g”,没考虑到清和县的孩子最近吃了太多寒凉水果,脾胃虚弱,黄芪补气却碍脾,所以没效果。“张老师,咱们得去清和县,教材得改!”
两人立刻开车往清和县赶,路上王雪修改初稿:“儿童复阳若伴腹胀、便溏,加陈皮2g,理气健脾,再配合按足三里穴。”张专家在旁边补充理论:“陈皮能理气,解决黄芪‘碍脾’的问题,符合‘补气不滞气’的中医原则。”
到了清和县,王雪按修改后的方法给孩子用药、按足三里穴。两小时后,孩子的腹胀缓解,体温也降到37。6℃。李医生拿着修改后的教材页,激动地说:“这样才好用!之前没考虑到孩子脾胃弱,现在加了陈皮,再也不怕没效果了!”
教材终稿完成时,省卫健委传来消息:要印刷1000本,发往全省基层卫生院。但王雪却犹豫了——清和县的情况让她意识到,不同地区的孩子体质不同(比如山区孩子脾胃弱,平原孩子易上火),教材可能需要“地域版”。是先印刷通用版,后续再出地域补充册;还是先在山区、平原各选10个试点,根据反馈修改后再批量印刷?
【你选决定主角命运!】A。先印通用版,后续出地域补充册B。先试点修改,再批量印刷——选A扣1,选B扣2!
(本章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