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现在加做!”
王雪把地域体质表拍在桌上,指尖重重落在“高原缺氧”“沿海过敏”两栏——高原孩子多因缺氧导致气血不足,感冒后易发展成肺炎;沿海孩子常吃海鲜,过敏体质多,普通中药可能引发皮疹,这两类孩子的防控不能等。“一周内完成,我协调团队分工,不耽误整体印刷!”
刘主任看着她坚定的眼神,终是点头:“我让印刷厂推迟一周开机,再给你派两辆专车,有需要随时调用。”
挂了电话,王雪立刻拨通赵医生的电话:“赵哥,麻烦你跑趟高原县,那边有3个乡的孩子感冒多伴缺氧,你帮我收集病例,重点记‘血氧值、感冒后肺炎发生率’,我把初步配方发你——加3g红景天,补气活血,缓解缺氧。”
“没问题!我现在就收拾东西,明天一早就出发!”赵医生的声音里满是干劲,经过清和县的实战,他早己不是当初那个质疑中医的西医。
王雪又联系清和县的李医生:“李姐,沿海的东浦村就拜托你了,那边孩子多海鲜过敏,你看看过敏后感冒的症状,比如有没有皮疹、咳嗽带喘,我初步想加2g防风,抗过敏还能解表,你帮我验证下效果。”
“放心,我明天就去东浦村,随时跟你同步数据!”李医生爽快答应,之前王雪帮他们解决儿童复阳问题,她早就把王雪当成了“技术后盾”。
张专家这时推门进来,手里拿着本《高原医学》:“我查了资料,高原孩子红细胞多,中药剂量要比平原少15,红景天3g刚好,不能多,不然容易上火。”他还递过一张手稿,上面画着高原孩子的体质分析图,“你看,他们感冒多是‘气虚夹寒’,除了红景天,还得加1g生姜,驱寒不伤气。”
“太及时了!”王雪立刻把生姜加进配方,在教材初稿上标注:“高原版:蒲公英3g+红景天3g+生姜1g,煎药时生姜切片先煎5分钟,红景天后下。”又补充实操技巧:“测血氧时要在孩子静止10分钟后测,避免运动影响数据。”
第二天一早,赵医生和李医生分头出发。王雪则留在基地,一边整理两人发来的实时数据,一边跟张专家完善理论支撑。中午,赵医生发来高原县的病例:“5个孩子,血氧都在90-92%,感冒后2个发展成轻度肺炎,按配方煎药后,血氧升到94%,肺炎症状没加重!”还附了张孩子喝药的照片——孩子捧着药碗,虽然有点苦,但还是乖乖喝了。
张专家看着数据,在理论部分补充:“红景天含红景天苷,能提高机体耐缺氧能力,配合生姜的温性,正好应对高原‘气虚夹寒’证型,临床数据吻合。”
傍晚,李医生也传来沿海的消息:“东浦村3个过敏体质孩子,喝了加防风的中药,没出现皮疹,咳嗽带喘的症状也轻了!村医说以前不敢给过敏孩子用中药,现在终于有方案了!”她还发来村医的反馈笔记,上面写着“防风煎10分钟,药效最好,孩子喝了不抗拒”。
王雪立刻调整沿海版配方:“蒲公英4g+防风2g+甘草2g,甘草能调和药性,减少防风的刺激性,过敏严重的孩子可加1g蝉蜕,祛风止痒。”张专家则补充:“防风含挥发油,煎制时间不能超过15分钟,不然有效成分会挥发。”
接下来的五天,团队争分夺秒——赵医生在高原教村医用“静止测血氧”的方法,还帮他们校准血氧仪;李医生在沿海培训村医识别过敏体质的特征,比如“皮肤易起红疹、吃海鲜后打喷嚏”;王雪和张专家则根据他们发来的补充数据,反复调整配方剂量,比如把高原版红景天微调至2。5g,避免个别孩子上火;沿海版蝉蜕用量明确为“过敏严重者1g,轻度者0。5g”。
第七天凌晨,高原版、沿海版教材终于定稿。王雪把五个版本(山区、水乡、平原、高原、沿海)的教材汇总,每个版本都有专属的“配方表、实操流程图、体质判断图”,还加了“基层医生常见问题解答”,比如“孩子不喝药怎么办?”“答:可加1g冰糖,不影响药效;或分多次喂,每次5ml”。
送到印刷厂那天,王雪终于松了口气。张专家拍着她的肩膀:“以前我总觉得教材要‘权威’,现在才知道,教材要‘有用’,你做到了。”
一周后,第一批五万本地域版教材发往全省基层。王雪收到高原县卫生院的反馈:“用了红景天配方,孩子肺炎发生率从30%降到10%,血氧都能稳住!”沿海东浦村的村医也发来消息:“过敏孩子喝药没再出皮疹,家长们都放心了,谢谢王医生!”
就在王雪以为能歇口气时,刘主任的电话又打了过来,语气带着喜悦:“王雪,你们的地域版教材被国家卫健委看中了,想在全国推广,但需要你牵头做‘全国地域体质调研’,要去新疆、海南等10个省份收集数据,是现在就开始调研,还是先把手头的全省培训做完?”
王雪看着桌上全国各地基层医生的感谢信,心里满是触动——地域版教材能帮到更多孩子,是她之前想都不敢想的事。但现在全省培训刚启动,有200名基层医生等着上课,要是立刻去全国调研,全省培训就得推迟;要是先做完全省培训,全国调研可能会错过最佳防控期,很多偏远地区的孩子还在等适配的方案。
【你选决定主角命运!】A。立刻启动全国调研,协调他人接手全省培训B。先做完全省培训,再开展全国调研——选A扣1,选B扣2!
(本章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