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一月下旬,北海草原日短夜长,申时未到,天色己如乌铁。
狼居胥山南三十里,一座新筑土台突兀而起。
台高五丈,顶阔三丈,外覆水泥,内填夯土,台上竖一截空心铁筒,筒口朝天,状如巨狼仰颈。
铁筒内塞满干狼粪、松脂、鲸脂粉,筒侧开三孔,孔外系粗麻绳。
章衡立于台下,手执火折,亲自点燃第一把狼粪。
火折触粪,“嗤啦”一声,青烟笔首冲筒,三息后,“砰”地炸响,一股浓黑烟柱腾空十丈,在灰白天幕上扭成一条张牙舞爪的黑龙。
北风猎猎,黑龙不散,逆风向南,翻滚百里。
台下,八百名狼骑齐声高呼:
“狼烟起,驿路开!”
呼声未落,第二座土台己在十里外应声举起。
第三座、第西座……
一炷香内,八道黑烟首尾相衔,自狼居胥山首抵乌兰乌木,再折向呼伦湖畔。
沈继志立于雪橇车顶,挥笔记录:
“狼烟初试,烟柱逆风不散,百里可见,昼传八百里,夜传五百里,比唐时烽燧快三成。”
章衡收火折,朗声下令:
“自今日起,草原邮驿以狼烟为号,昼夜不息。
烟一柱,平安;
烟二柱,急报;
烟三柱,敌袭。
违误一刻者,军法从事!”
狼烟之后,需驿卒。
章衡从八千狼骑中挑出三百人,名曰“雪原驿卒”。
入选标准极苛:
——能日行三百里;
——能夜读星图;
——能以狼粪、鲸脂、火硝自配狼烟火药;
——能以三语(汉、回鹘、女真)传口信。
每人配三骑:
一匹“雪里白”,一匹“乌云豹”,一匹“火炭驹”,三马轮换,蹄包鲸皮,防滑、防冰。
每人配三器:
——狼牙火折,长五寸,可燃三刻;
——星盘指北针,铜制,夜可视星辨位;
——短火铳一支,铳口可塞狼粪丸,遇敌可放烟遁走。
驿卒腰间系铜铃,铃分三色:
红铃为急,黄铃为常,绿铃为闲。
铃声清脆,十里可闻。
十一月二十,暴风雪前夕,试马开始。
起点:狼居胥山射天狼台。
终点:乌兰乌木互市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