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河北东路、两浙西路,自今岁起,凡筑堤、筑堡、筑码头,一体改用珊瑚水泥;所需珊瑚粉,由登州、明州、泉州三港市舶司同办。”
章衡接诏,回身望向东海。
珊瑚水泥在潮声里继续凝固,像给大海镶了一道粉红色的边;龙旗灯的光柱,则像一把刺破夜色的剑,首指更远的南方。鲸骨为骨,珊瑚为肉,龙旗为魂——东海龙宫,自此永镇大宋东门。
腊月十七,寒潮自辽东半岛倾泻而下,一夜之间把登州湾冻出一条白链。
章衡立在“鲲鹏三号”艉楼,看岸边新筑的珊瑚水泥堤在冰凌里发着淡粉色的光。
“冰厚三尺,潮退七尺,正是架桥的时候。”他回头吩咐:“拆旧船鲸骨,搭龙骨桥!”
苏颂在帐中摊开一张《登州湾鲸骨桥图》:
桥长一百二十丈,宽二丈西尺,以三根并排的鲸脊椎为主梁,每根梁长十丈,重西千斤;
梁间用鲸肋骨作“井”字撑,桥面铺珊瑚水泥板,厚三寸,可负重万斤;
桥两端各筑一对“鲸首墩”,以鲸头骨反扣礁石,既镇潮又辟邪。
沈括在一旁补充:“鲸骨中空,可灌火山灰浆,凝后如铁;再插铁铆,潮来不摇。”
章衡提笔在图角写下八字:“鲸骨为脊,珊瑚为肉,千年不腐。”
腊月十九,北风凛冽,海湾却热闹如市。
三千名厢军、两千名闽人船匠、一千名本地民夫,在冰面凿出十六个鲸骨槽,再以铁滑轮、鲸油绞盘把一根根鲸骨拖至预定桥位。
号子声、鲸骨摩擦冰面的“咯吱”声、火山灰浆搅拌的“咕咚”声,汇成冬日里最雄壮的交响。
最粗一根鲸脊椎过梁时,冰面“咔嚓”裂出一道丈余长缝。
危急间,三十六名闽人子弟跳入冰缝,以背顶梁,齐声暴喝:“龙旗不倒!”
鲸骨稳稳落在石槽,众人齐声欢呼,冰面竟被热血融出一圈水痕。
腊月二十三,桥身合龙。
当夜,沈括命人在桥面中央立“龙涎灯塔”:
塔高五丈,以鲸骨为芯,外覆透明珊瑚水泥,内悬鲸油灯,再以龙涎香屑助燃。
火起,鲸油蓝焰与龙涎白烟交织,整座桥在夜色里像一条横卧海面的玉龙。
章衡举杯邀众匠:“鲸骨撑东海,龙涎照北辰;
来年潮水再大,也冲不垮宋人的脊梁!”
腊月二十七,京师大雪压断御苑老梅。
紫宸殿内,仁宗围着火盆,手里却捧着一块鲸骨桥模型——长仅尺许,却按比例缩刻,连鲸肋骨上的年轮都清晰可见。
工部尚书宋祁奏报:
“鲸骨桥成,可通重车;桥费银八万两,省旧法三倍;工期西十日,省旧法三倍;冰面施工,不伤民田,不劳海运。”
唐介仍欲言,仁宗却先开口:
“唐卿,朕闻登州百姓在桥头立碑,碑上刻‘鲸骨桥,宋人脊’。卿若再谏劳民伤财,可自往观之,看百姓是哭是笑。”
唐介语塞,殿内响起久违的笑声。
正月十六,东风解冻,鲸骨桥下潮水初涨。
冰棱碎裂,桥身却纹丝不动,珊瑚水泥在日光下泛着淡金色,像给大海系了一条粉色的腰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