杭州赈灾点的炊烟刚升起,沈策捏着朝廷那封“督赈江南三省”的急信,指腹在“江苏、安徽、浙江”的字迹上反复——三省地域横跨千里,江苏要防粮商囤粮,安徽需补粮库漏洞,浙江得稳漕运调粮,单靠他一人,就算日夜兼程,也得误了冬前让百姓吃饱饭的期限。
“得请朝廷派援兵,还得是懂粮政的自己人。”沈策转身对赵按察使说,“你帮我拟封奏折,就说江南三省赈灾需分路推进,恳请皇上调西北的李参军、胡二,还有苏州的李默来协助,这三人各有擅长——李参军懂粮库加固与防虫,胡二熟黄河与江南漕运,李默能镇住地方粮商,有他们在,三省能同时推进,不误工期。”
赵按察使立刻研墨铺纸,沈策亲自执笔,在奏折里不仅列了需调之人,还详细写了分工设想:李默主理江苏,续查囤粮、稳粮价;李参军坐镇安徽,补粮库、教百姓防潮防虫;胡二统管三省漕运,确保粮船不堵、不劫;自己则居中协调,兼管浙江赈灾收尾,同时制定三省通用的粮政新法。末了,他还加了一句:“此三人皆经西北粮政检验,实心办事,恳请皇上赐临时令牌,许他们便宜行事,免地方官掣肘。”
奏折送出去的第五天,朝廷的回复就到了——康熙不仅准了调人,还额外派了户部主事陈松来协助,随信附了西枚临时钦差令牌,分别给沈策、李默、李参军、胡二。沈策拆开信时,正好赶上李默从苏州赶来,身后跟着风尘仆仆的李参军和胡二。
“沈大人!俺们接到调令,连夜就赶来了!”胡二还是那身粗布短打,手里拎着那根探礁竿,“这竿子在江南漕运也能用,保证粮船不触礁!”李参军则捧着一本厚厚的《粮库虫灾防治册》:“俺在西北时整理的,特意加了江南潮湿地区的防虫法子,比如用艾草混石灰撒粮囤,能防蛀虫。”
沈策大喜,立刻在杭州知府衙门设了“江南粮政督赈署”,当天就召齐众人分任务:
“李默兄,江苏粮商虽除了王万财,还有些小粮商跟风囤粮,你带衙役去各州县查粮囤,凡囤粮超三千石未平粜的,先警告,三日不降价就没收粮食充作赈灾粮;同时在江苏推广‘赈灾点标准化’——每个点必须搭棚遮雨、设台账登记手印、派兵卒守着,不许克扣一两粮。”
“李参军,安徽的粮库多在低洼处,之前暴雨冲坏了不少,你带工匠去加固,粮囤必须垫高三尺,底层铺草木灰混石灰防潮,每囤粮都要插‘防虫药包’(艾草+石灰);遇到百姓缺粮的,就按西北借粮规矩,登记后先借粮,秋收还,加半成利息就行。”
“胡二,江南漕运比黄河复杂,支流多,你把漕运分成五段,每段设巡检站,配十个漕帮兄弟和五个兵卒,粮船过段要登记粮数,遇到堵船、劫粮的,首接用令牌调地方兵卒;尤其要盯紧安徽到江苏的‘胥溪漕道’,那里窄,容易被粮商故意堵船抬价。”
“陈主事,你跟我去浙江,先把杭州的赈灾粮账核了,再去温州、宁波这些沿海州县,那里粮船多,得防着粮商把粮运去海上卖高价。”
分工一明确,众人立刻动身。沈策带着陈松去浙江温州时,刚到城外就见一群百姓围着漕运码头哭闹——几艘粮船停在岸边,船夫说“粮商不让卸粮,要等涨价”。沈策挤进去一看,粮船上的粮袋印着“温州张记粮行”的字样,船夫正被一个穿绸缎的汉子骂:“不按价卖,就别想卸粮!”
“我是江南粮政督赈钦差沈策。”沈策亮出令牌,那汉子脸色骤变,想溜却被亲兵拦住。沈策让人上船查粮,发现满船都是本地百姓急需的糙米,却被粮商扣了三天。“按朝廷价五钱一石卸粮,立刻平粜,不然没收粮食,再治你个‘阻粮赈灾’的罪!”沈策厉声道,汉子不敢再犟,赶紧让人卸粮。百姓们围着沈策磕头,一个老汉捧着刚买的糙米哭:“终于能给孙娃煮顿白米饭了!”
与此同时,安徽的李参军也遇到了麻烦——安庆粮库的粮囤生了蛀虫,麦粒被咬得全是洞。李参军立刻让人把生虫的粮摊在晒场上,一边晒一边撒“艾草石灰粉”,又让人去山里采苦楝叶,熬成水喷在粮囤周围。三天后,虫灾就控制住了,粮库的老卒佩服得首竖大拇指:“李大人这法子比咱们之前用的‘烟熏法’管用多了,还不糟蹋粮食!”
胡二在胥溪漕道也遇上了堵船——三艘空粮船横在漕道中间,船夫说是“船坏了”,实则是粮商雇来堵路的,想逼后面的粮船加价。胡二没硬来,而是让人划小船绕到空船后面,用探礁竿勾起船底的绳子——原来船底绑了石头,故意让船“坏”在中间。胡二当场让人把船夫抓了,又调来漕帮的船把空船拖走,漕道很快就通了。“俺早说了,江南漕运的猫腻,俺一看就懂!”胡二给沈策送信时,字里行间满是得意。
半个月后,三省的赈灾和粮政都有了起色:江苏的小粮商全平粜了囤粮,粮价回落到五钱一石;安徽的粮库加固完,没再出现受潮、虫灾;浙江的漕运通畅,沿海州县的粮也没再被运去海上卖。沈策在杭州汇总粮账时,陈松捧着账本笑道:“沈大人,三省己经有八十万百姓领到了赈灾粮,粮库储备够用到秋收,您这法子真管用!”
可没等沈策松口气,温州知府就送来急信:“沈大人,沿海来了一群倭寇,抢了两艘运粮船,还扬言要再抢宁波的粮库!”沈策心里一沉——倭寇抢粮,不仅会断了沿海百姓的粮,还可能让刚稳定的粮价再涨回去。
【你选决定主角命运!】A。亲自带兵去温州防倭寇,护运粮船B。让胡二管漕运防倭寇,自己留杭州稳粮政——选A扣1,选B扣2!
(本章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