户部衙署的粮政台账还摊在案上,山东粮官正指着“春旱补种亩数”的记录说话,沈策捏着老陈的急信,指尖在“蝗蝻扩散邻村”的字句上反复用力——若等蝗蝻长翅膀,不仅山西麦田要毁,还会飘去河北、河南,之前的治蝗努力就全白费了。
他起身对康熙拱手:“皇上,山西蝗蝻若不及时控,恐蔓延数省,臣请先返山西,粮政方案己拟好框架,托户部主事续议,遇争议处,飞鸽传臣定夺。”康熙看着案上的粮政草案,又想起山西的灾情,点头道:“准!给你五日,务必控住蝗灾,别让百姓再遭罪。”
沈策当即和户部主事交接:“粮种推广按‘易旱省亩发两斤、易涝省亩发一斤半’定,河南的耐旱麦种优先发山东、山西;粮库修缮要派御史督查,北方的苦楝叶层需铺三寸厚,南方的通风口要留两尺宽;应急粮囤的钥匙分粮官和百姓代表各管一把,每月查一次粮数。”主事逐条记下,又递上一袋炒芝麻:“大人路上饿了吃,顶饿还不渴。”
各省粮官也围过来,山东粮官塞给他一张春旱麦田分布图:“大人,若蝗蝻飘来山东,俺们按您教的挖沟阻蝗,您放心!”河南粮官则递上苦楝叶粉的样本:“这是新晒的粉,您带山西去,驱蝗更管用。”沈策一一接过,翻身上马,带着两名亲兵往山西赶。
快马走了两天,途经河南许昌时,春桃正带着农妇在粮库外晒苦楝叶,李参军则在旁边打包麦种。“沈大人!您怎么又回来了?”春桃见沈策来,赶紧放下手里的竹筐,手里还沾着叶粉,“俺们刚晒了三十担苦楝叶粉,正准备送山西,您正好带上!”
李参军也扛着一袋麦种跑过来:“这是新培育的早熟麦种,若山西麦田被毁,能补种,二十天就能出苗!俺还让农官写了种植口诀,您带上。”沈策接过粉袋和麦种,春桃又往他怀里塞了个布包:“这里是治蝗的草药,煮水洒在麦田里,能驱卵,俺娘传的方子,管用!”
沈策没多耽搁,只喝了碗绿豆汤,就继续赶路。进山西忻州地界时,远远就看见麦田里插着红布条——那是老陈约定的“蝗蝻扩散区”标记。老陈正带着百姓在田埂上撒草木灰,王大爷则扛着竹竿,竹竿上绑着布团,蘸着叶粉往麦秆上扫,两人的衣服都沾着土,额头上满是汗。
“沈大人!您可来了!”老陈跑过来,手里的草木灰袋还在漏粉,“东部的三个村都发现蝗蝻了,俺们挖了小沟拦着,可有的蝗蝻顺着草根爬过去,再晚来两天,就到河北了!”王大爷也喘着气说:“俺们把家里的槐叶都摘光了,还是不够用,正愁呢!”
沈策蹲下身,拨开麦秆——半指长的蝗蝻正往邻村的麦田爬,有的己经啃咬新抽的麦穗,麦穗上留下细碎的缺口。他当即调整治蝗方案,让百姓按新法子来:
1。设监测点,实时报信:每个村选一个细心的农妇当“监测员”,手里拿个小本子,每两时辰查一次自家麦田,发现蝗蝻就摇铜铃,邻村听见铃响就来支援;监测员每天傍晚还要去老陈那报数,记清蝗蝻数量和扩散方向。
2。叶粉加石灰,增强驱蝗:把河南带来的苦楝叶粉和本地的石灰按2:1混合,石灰能让蝗蝻脱水,比单纯的叶粉管用;让壮丁用竹竿绑布团,蘸着混合粉在麦田里扫,麦秆、麦穗都要扫到,连田埂上的野草也别漏。
3。互助防扩散,邻村联动:把东部三个村分成一组,西坡村的蝗蝻多,就调北沟村、南洼村的百姓去帮忙,今天帮西坡,明天帮北沟,轮着来;每组还配一把大锤,发现蝗蝻聚在一块,就用锤砸土,把虫卵震出来,再撒粉。
方案定了,百姓们立刻动起来。农妇们拿着小本子,在麦田里来回走,铜铃声时不时响起;壮丁们扛着竹竿,蘸着混合粉扫麦秆,粉落在麦叶上,白花花的一层;王大爷带着几个老汉,拿着大锤在田埂上砸土,“咚咚”的锤声在麦田里回荡。
阿福也从江南赶来了——他听说山西闹蝗灾,缠着张老汉,坐漕帮的船过来的,手里还提着一袋槐叶:“沈大人!俺也能帮忙,俺会挑虫卵!”沈策笑着点头,教他怎么分辨蝗卵(卵是黄色的,藏在麦根的土里),阿福学得快,没一会儿就挑出了十几颗卵,小心翼翼地装进小瓷瓶。
可治到第三天,混合粉又不够了——河南的叶粉还在路上,本地的石灰也快用完了。沈策正着急,西坡村的农妇李大婶跑来说:“大人!俺们村的椿树叶也有苦味,能不能掺着用?”沈策赶紧摘了片椿树叶,揉碎了闻——确实有冲鼻的苦味,当即让人组织百姓摘椿树叶,切碎了和剩下的叶粉、石灰混合,没想到效果更好,蝗蝻碰到就往回爬。
第五天清晨,监测员们来报:三个村的蝗蝻基本被控制住,没再往邻村扩散,麦秆上的混合粉还留着,偶尔有几只漏网的,也被孩子们追着打死了。老陈捧着刚摘下的麦穗,笑着说:“大人,这麦穗灌浆了,只要不闹蝗,今年能有好收成!”
沈策刚松口气,准备写奏折报平安,亲兵捧着两封急信跑进来——一封是江南胡二寄的,说“胥溪漕道遭夏涝,堤坝冲垮二十丈,粮船滞港,百姓断粮三天”;另一封是康熙的,写着“粮政方案己议完,需你回京定稿,江南灾情也盼你处置,速回”。
沈策捏着两封急信,心里犯了难——去江南,能修漕道救百姓,不让粮船再滞港;回京城,能定粮政方案,让全国的粮种、粮库有章可循;可山西的蝗蝻刚控住,还需留两天复查,监测员也没完全熟练,若现在走,怕有反复。
他走到麦田边,看着百姓们收拾农具,阿福正帮李大婶把剩余的混合粉装袋,王大爷则在田埂上插新的监测标记。江南的漕道急,京城的粮政要定,山西的复查也不能少——哪一边,都耽误不起。
【你选决定主角命运!】A。先赴江南修漕道救粮荒,再回京定粮政,最后返山西复查B。先回京定粮政方案,再赴江南修漕道,最后返山西复查——选A扣1,选B扣2!
(本章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