**你曾照亮**
第二个来电是个退伍军人:“我战友在边境巡逻时失踪了。上级说‘无迹可寻’,家属领了抚恤金就闭嘴。可我知道,他是为掩护队友,主动引开雪崩的。我想立碑,可没人批准。我每年清明去那座山,喊他名字,可风太大,什么都听不见。”
林小满将一枚褪色的军功章放入锅中??那是他在旧货市场偶然买到的,背面刻着“戍边无悔”。
李哲听见风声,呼啸如刀,夹杂着断续的口令:“……向右转……注意脚下……你们先走,我断后!”
苏晓闭眼,泪水滑落:
>王海涛,28岁,边防战士。
>他不是失踪,是牺牲。
>他用身体为战友们铺出一条生路,
>而他的名字,至今未被写进军史。
水珠落地,拼出四字:
**你未被忘**
直播结束时,林晚统计新增留言:417条,其中63条来自烈士家属,89条来自被污名化的底层劳动者。她将数据打印,贴在《烬余篇》第十二页末尾。
深夜,林小满再次翻开父亲的相册。他找到一张新照片??父亲站在电杆上,寒冬腊月,手套破了,手指冻得发紫,却还在接线。照片背面有行小字:“今日抢修,三户人家亮灯。”
他凝视良久,将照片剪下一角,投入锅中。
这一次,他听见了父亲的声音,低沉而平静:“小满,电这东西,看不见摸不着,可人离了它活不了。咱们干的活,没人鼓掌,但有人需要。”
水珠滴落,拼出六字:
**你即光明**
林小满跪地,久久不起。
他知道,这口锅熬的从来不是食物,而是尊严。是那些被踩进泥里的名字,被嘲笑的职业,被定义为“失败者”的人生。它们在这里被重新命名,被承认,被记住。
门又一次被推开。
是个孕妇,穿着宽大的卫衣,脸色苍白。她手里抱着一个婴儿奶瓶,塑料发黄,奶嘴裂了缝。
“我……想煮点东西。”她声音极轻,“我未婚先孕,老家人都说我是‘赔钱货’。我妈把我赶出来,说‘别脏了祖坟’。我男朋友跑了,说养不起。我现在住桥洞下面,靠捡瓶子活……可我不想打掉他。”她抚摸着肚子,“我就想问一句,有没有一道菜,能让我的孩子出生时,不带着‘羞耻’两个字?”
屋里一片静默。
林小满接过奶瓶,放入锅中。
李哲戴上耳机,许久才开口:“我听见……一个婴儿在笑。很小声,像是梦里的声音。还有……有人在哼歌,走调了,但很温柔。”
苏晓闭眼,笔尖颤抖:
>李阿妹,22岁,流浪孕妇。
>她没有结婚证,没有产检卡,没有未来保障,
>但她每天对着肚子说话,唱儿歌,讲故事。
>她的孩子还未出生,
>却已是她活下去的全部理由。